中国文联2022年度“文艺两新”骨干培训班举办|努力发挥“两个优势” 汇聚“文艺两新”力量

时间: 2022-12-13

《中国艺术报》2022年12月12日第6-7版版面图


努力发挥“两个优势”汇聚“文艺两新”力量

——中国文联2022年度“文艺两新”骨干培训班举办

为切实发挥文联系统的组织优势、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强对“文艺两新”骨干的团结凝聚,提升“文艺两新”队伍的政治素养、创作能力、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扩大培训覆盖、提升培训效率,11月7日至18日,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与中国文联人事部、云南省文联共同举办了中国文联2022年度“文艺两新”骨干培训班。培训班分线上线下两个阶段进行,11月15日至18日,线下培训在云南大理顺利举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谢力,中国文联人事部主任郑希友,中国文联人事部副主任岳颖,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孙炯,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缪开和,大理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汤培德等出席开班式。孙炯、汤培德在开班式上致辞,谢力作动员讲话。开班式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苗宏主持。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省级文联推荐的来自全国的“文艺两新”骨干代表、“文艺两新”工作和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工作负责同志、大理州“文艺两新”代表等180余人参加培训。

中国文联2022年度“文艺两新”骨干培训班开班式现场


这是中国文联首次专题举办“文艺两新”骨干代表及文联系统“文艺两新”工作负责人培训班,也是党的二十大后,中国文联举办的第一个“文艺两新”专题线下培训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郑希友,业内资深律师、新媒体公司相关负责人等为学员进行现场专题授课,各领域、各地区“文艺两新”优秀人才与文联工作者齐聚一堂,互动交流,共谋发展。培训班突出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整合,开展培训与推动工作相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跨界碰撞交流相融合,搭建思想引领、政策解读、能力提升、信息交流平台,为“文艺两新”骨干队伍良好发展、成就事业搭桥铺路。

培训班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和“提升文艺综合素养”等主题,精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解析》《深入领会“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等线上课程,加强对学员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设置专家授课、分组讨论、答疑解惑、大会发言、现场教学等环节,组织学员们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工作经验交流、职业道德行风建设等议题进行共研共学。培训课程安排受到学员们的普遍认可与称赞。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切体悟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进一步认识到做好“文艺两新”工作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意义。


动员讲话

踔厉奋发 扎实推进“文艺两新”工作


谢力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是新时代文联组织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新任务、新使命。借此培训之机,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就“文艺两新”如何拥抱新时代、铸就新辉煌,潜心为民创作、践行德艺双馨,我谈几点体会思考。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用文化铸魂育人。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文艺工作者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汇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二是坚守人民立场,以精品奉献人民。“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的高频词。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和审美导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立足于中国人的生活现实和精神世界,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才能通过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三是坚持弘扬正道,用明德引领风尚。文艺工作者要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倍加珍惜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不断提高自身学养、涵养、修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共同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

四是发挥“两个优势”,开拓“文艺两新”工作新局面。发挥文联的“组织优势”,是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加强对“文艺两新”的团结凝聚和组织吸纳;发挥文联的“专业优势”,是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提升“文艺两新”的教育引导和成长服务。

做好“文艺两新”工作,是文联组织的长期任务、基础工作、系统工程,需要大胆创新工作的思路理念,也需要积极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更需要努力完善“全国文联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实现系统联动、多方协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全国文联“文艺两新”工作的整体推进。

学员走进大理市古生村进行现场教学


致辞摘登


加强培训 团结引领“文艺两新”


孙炯

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云南省文联系统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群团工作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采取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搭建服务平台、强化行业建设等举措,团结凝聚“文艺两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今年出台《云南省文联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两新”工作的意见》,目前还在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云南省新文艺群体职称申报评审办法(试行)》,为发挥全省文联系统团结引导、服务管理“文艺两新”的优势作用提供政策支撑。

教育培训是文联组织团结引领“文艺两新”的重要抓手,是把握文艺发展新形势、推动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文联在大理举办“文艺两新”骨干培训班,充分体现了对云南“文艺两新”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对云南省文联、大理州文联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文联组织“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进一步搭建工作平台、加强资源配置、探索行业管理、创新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保障“文艺两新”工作,为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扎实推进云南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努力。

学员与大理市飞扬艺术培训学校老师分享交流

打造“文艺两新”聚集高地


汤培德
大理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牵挂的地方,是云南悠久文化的历史根脉、山川风貌的美丽缩影、对外开放的最佳窗口。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全域普及,大理成为“文艺两新”人才聚集的高地。全州“文艺两新”的从业领域涵盖了文学、戏剧、影视、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曲艺、摄影等艺术门类,影响范围涉及创作、营销、传播等各个环节。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共有新文艺组织2158家,从业人员13567人;新文艺群体747个,新文艺群体成员32051人。近年来,国内外来大理定居的“新大理人”有近20万人,其中各类艺术家有近2万人,他们作为特殊群体的“新大理人”,在时尚引领、艺术创作、审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理已成为“艺术家第二居所”,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扶持“艺术家第二居所”的长效机制,推出“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项目。“文艺两新”以视觉、听觉、动感艺术的海量生产供给,为广大群众汲取思想、陶冶情操、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享受空间,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品力作,为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学员走进大理市花上花科普宣传艺术团



学员代表发言摘登



学有所获“三个新” 凝心聚力向未来


梁红宙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组联部主任

中国文联举办此次培训班,能让大家面对面交流学习,十分珍贵。经过为期两周的线上线下学习,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


一是学习内容新。本次培训班内容全面、干货满满。既有深刻、前沿的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专家解读,又有关注“文艺两新”职称评审和法律实务的工作指导和要点解析,还有当下热门的关于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专业讲解和推广咨询。让我们从新的角度理解“文艺两新”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二是培训形式新。本次培训采取线上自学和线下授课融合的培训新模式,对理论知识、政策解读等内容,以线上自学促进深入思考和理解;对业务指导、职称评审等专业知识内容,以专题授课和现场实训增进头脑风暴,开拓创新思维方式。分组讨论和座谈交流环节让“文艺两新”的声音得到充分表达和倾听。


三是开拓工作新路径。培训期间,学员在理论知识、工作经验、未来畅想等各方面都得到深度交流。广西文联人事部副主任李良斌说,推进广西“文艺两新”职称评审工作仍有许多阻碍和难点,听了专题讲座和学员们的分享交流,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有了新的启发。广西“文艺两新”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雷嘉莉在课余时间和浙江省“文艺两新”发展促进会会长张钎深入探讨,就下一步交流合作达成初步意向。我们将把这次培训学习收获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向广西文联党组汇报,向全区“文艺两新”传达学习。

以人民为中心 拍好中国故事


朱睿
赤寰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总经理

我是新文艺群体中的一员,是一名编剧,也是一名制片人,运营着一家影视制作公司。这次培训让我感受到“俯拾仰取,稇载而归”。


在分组讨论会上,有学员提出,到底什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想应该是“无私”。作为一名影视工作者,纯熟的技巧运用在人民所需;创作的能力要懂得为谁而写,为谁而拍。为了引导人民心存善意,为了让人民更加自信自强,那便是以人民为中心、传播中国声音,作品中就会出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创作不是凭空臆想,特别是创作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时,必须做到深入调研,扎根生活。我作为编剧和制片人的一部电视剧《职场启示录》是描写当下职场人生态的作品。为了写好这个中国故事,把握好新时代职场人的真实模样,我和团队用135天,采访了710名职场人,积累了1100小时的采访录音以及50万字的职场笔记。这样的创作方式成本高、周期长,但作品才会扎实、有根,也正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具体实践。这部作品有幸进入了中国视协的“重点现实题材剧本扶持计划”。


作为千千万万“文艺两新”中普通的一员,我曾一直形单影只地在市场的环境中磨砺成长,文联带给我归属感。这两年有幸参加文联组织的各类活动,每一次与会都是一次联结,是文联与新文艺群体间的联结,也是党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之间的联结。“文艺两新”群体不是一座座文艺的“孤岛”,而是欣欣向荣的群落,是文联在这些个体的岛屿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文艺的血脉息息相通。

聚苍洱 兴文艺


熊琼丽
云南省大理市飞扬艺术培训学校
党支部书记、校长

2012年,我和一群怀揣艺术梦想、热爱教育事业的朋友创办了大理市飞扬艺术培训学校。十年磨砺,学校从几名老师,几十名学生,几百平方米的场地发展到现在56名全职教师、3000多名学员,5000余平方米校区场地,吸引了众多艺术专业院校的优秀学子加入,让大理州文艺队伍不断壮大,为大理州艺术教育贡献力量。2020年,我有幸加入大理州文联并成为常委,负责“文艺两新”工作。为此,我带领飞扬团队积极加入州、市文联各类协会和相关活动中,尽情发挥专业才能,为大理州艺术教育的普及、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本次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凑,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专题授课让我们更加明确作为新文艺组织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深刻认识到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的意义,这是团结引领新文艺群体的实际行动,是中国文联对新文艺群体的关心与厚爱。“文艺两新”法律实务等课程让我们懂得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原创、尊重艺术。


学以致用,重在实践。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文艺工作者务必坚守理想,勇于创新,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的发展。

做无愧于时代的陶瓷文化传播者


章晨
江西省景德镇市新青年湖田瓷社社长、
新文艺群体协会副主席

我是来自江西景德镇的一名新文艺群体陶瓷艺术工作者,一名奋进在陶瓷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策展人。今天的景德镇更是汇聚了世界各地的陶瓷工作者,以瓷为媒,汇聚成独树一帜的“景漂”气象,发展出兼容并蓄的“文艺两新”风貌。


近几年,我积极组织陶瓷文化国际传播工作,连续开展了2017年、2018年、2019年“新蓝”——中德陶瓷跨界设计交流项目,并3次受邀与团队赴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进行教学和策展工作,以陶瓷语言连接中西方文化互鉴共融,促进民心相通。


2019年我带领团队策划了“瓷之纹”系列展览,在江西省文联和景德镇市各部门的支持推动下,于2021年作为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外文局主办的重要对外文化交流展面向国内外线上启动。今年,为庆祝中澳建交50周年,作为中国文联、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馆联合主办的2022“今日中国”艺术周重要活动之一,“传承之路”——中国陶瓷非遗传承人艺术作品展顺利举办,让我有幸能够继续担当国家陶瓷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经过多年的耕耘和奋进,我们的团队已与39所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共建合作,目前有全国14省26市成员79名,其中副高、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比38%,并于去年成功引进江西省“双千计划”高层次人才1名,2名成员晋升教授,3名获评“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1名获得“江西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在大力致力于引进省外优质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要加大力度发掘与培养新文艺群体青年人才,讲好新时代中华陶瓷故事。

来源:中国艺术报